在路上
12月10-11日,我們驅車700多公里,前往信陽考察農副產品,輾轉兩縣五村,走的是鄉間路,煉的是助農心。這是一場千里迢迢的跋涉,亦是一次震撼的內心洗禮。
鄉村的新氣象
自從駐村書記來到了村里,街道平整干凈了,村莊變得更漂亮了。
余中發今年70多歲,是一名退伍軍人、黨員,雖說身子骨還硬朗,畢竟年齡大了,血壓、血糖偏高。為了不給家里增加負擔,仍堅持下地干活,種了一小片水稻,日日勞作,維持溫飽。村里也協助他修建了新的房屋。
我們來到長埝村,得知此事后,決定去探望一下這位老人。
余中發耳朵不好,但聲音洪亮,還保留著一些部隊上的生活習慣,精氣神十足,指著路邊的一塊地,說:“我也種著一塊地,自己插秧,有勞動才有收獲?!?/span>
“現在政策太好了,退伍老兵有補助,村里還幫扶,還有你們來看望,比之前好太多了!”
一袋米,兩袋面,兩桶油,是我們對退伍軍人的一番心意,有村里的幫扶,老人精神頭十足,這就是很好的狀態了。孟子見梁惠王時說:“五畝之宅,樹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矣。雞豚狗彘之畜,無失其時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。謹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義,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?!?300年前孟子的夢想現如今不再空懸。
駐村的書記們
如果能得到玫瑰,我只留下芬芳。
淮濱縣張莊鄉的許多村莊,在駐村書記的帶領下,正在摘掉貧困的帽子。東鄉村的闞書記說:“我們對于這片地方來說,終歸只是一個過客,但我們不能就在這邊混日子,我們要給村民們留下些東西?!?/span>
正是基于這樣的想法,他們調研市場,考察環境,提出策略,整合資源,動員村民,相互組織起來,共同發展符合當地條件的富民產業。
長埝村發展了蝦稻共生,所產大米不拋光不打蠟,以現磨現售的方式來保證大米鮮美健康的味道,打造出淮之南系列稻米。
與闞書記在稻田間
淮之南蝦稻米部分展墻?
淮之南蝦稻米
1.根據循環經濟原理,采用稻蝦共作模式進行立體生態種養;
2.不施加任何化學肥料和農藥,實現了田面種稻水體養蝦、蝦糞肥田、稻蝦共生互促共養效果;
3.不拋光不打蠟,現磨現售,保持稻米甜度,酶活性、營養價值。
鄉/村/振/興
在王角村,劉書記翻閱資料,查詢到該地區有桑蠶歷史,于是走訪調研,實地考察,推測可行性,帶領發展了桑蠶產業,產銷桑葉茶,蠶絲被。劉書記學習、教授技術,發動資源采購設備,現在的王角村,有桑樹種植,育苗,觀賞以及果桑,在致富路上越走越好。
在桑樹育苗園合影
不單是長埝村、王角村,其他的貧困村,也在本村駐村書記帶領下發展起了特色產業:劉圍村紅薯種的好,便走上了粉條產銷路,新縣的山村種起了山油茶樹,當地企業創新了茶葉的蒸青工藝,推出特色茶新林玉露,山水俱美,茶葉飄香……
與書記合影
從鄉村環境到鄉村產業,書記們學本領教本領,指出了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發展道路,培養了產業致富帶頭人。從產業振興,到人才振興,他們所給予的,不止是一時的溫飽,還有一條前途無量的光明大道。
王角村駐村書記劉志南:
“一般兩周回家一次,時間較長的時候有四個月沒回過家。又是疫情,又是生產,不敢呀,走了就怕這邊出亂子。”
把別人的幸福當做自己的幸福,把鮮花奉獻給他人,把棘刺留給自己,這就是書記們真實的寫照吧。
盡綿薄之力
“扶貧助農,致力于鄉村振興”。
感動書記們不畏艱難,扶貧助農開創出當地生態好產業。讓餐桌健康,讓農民增收,打造本土好品牌,是我們的責任也是使命,為助農扶農,鄉村振興盡上我們的綿薄之力。
兩天的路程,來回奔波1400余公里,路途讓我們疲倦,農村、農產品的新氣象讓我們欣喜振奮。遇到的每一位駐村書記,都讓我們助農的初心更加堅定??吹降拿恳豢詈玫漠a品,都讓我們對農產品的銷售更有底氣,更有信心。
助農路上的一路走走停停,一個又一個鄉村的跋涉,我們目睹了農民的辛勞,也見證著一個個鄉村產業的發展與振興,我們由衷的歡喜,也深切的期盼能夠幫助農副產品找到銷路,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。
我們將在電商平臺陸續上架相關產品,攜手書記,共同為鄉村振興助力。
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
既然選擇了遠方
便只顧風雨兼程
······
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
只要熱愛生命
一切,都在意料之中